發布日期:2022-10-09 點擊率:48
近日,臺灣成功大學斗六醫院利用3D打印輔助重組下顎骨影像技術,為病人量身訂制3D顎骨模型,輔助口腔癌手術成功,不僅大幅減少20%開刀時間,更能減輕病人身體負擔,成功重建口腔功能。
斗六成大醫院近日完成臺灣云林首件計算機輔助打印下顎骨的口腔癌重建手術,患者是一名78歲的男性,因口腔癌曾于其它醫院院治療與追蹤,后因口腔癌復發,改至斗六成大醫院口腔外科求醫。經計算機斷層(CT)等檢查,牙科醫師陳孟延決定進行顎骨截除手術以完整摘除腫瘤,為了完整修復缺損的臉頰,術前替他量身訂制3D顎骨模型,是云林本地的首例。
3D打印技術也可以治療口腔癌。
陳孟延表示,3D打印輔助下顎骨重建技術是由成大醫院口腔外科主任王東堯與成功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教授方晶晶所研發,透過計算機輔助,可為病患量身訂做顎骨外型,重建下顎完整性,以恢復口腔功能與外觀,已于成功大學總院采行10年,并推廣到臺灣多家醫院。
陳孟延指出,口腔癌治療除需要切除腫瘤外,有時也需在臉部置放鈦金屬板以重建顏面,過去沒有3D打印顎骨模型技術,手工制作的顎骨模型與病患原有顎骨常有落差,醫師制作修復缺損臉頰所植入的鈦金屬板時,恐無法完全符合病患臉型,重建手術完成后,易造成皮瓣萎縮,影響患者顏面,現在有3D打印技術,可大幅減少這類問題。
由成功大學開發的3D打印技術,可替病人量身訂制3D顎骨模型。
陳孟延醫師在術前利用成功大學本土研發的技術重組下顎骨影像,接著替病患量身訂制 3D顎骨模型,把要置放在口腔的鈦金屬板,利用3D打印技術做出模型。口腔外科準確切除腫瘤,接著做鈦金屬板的下顎骨重建,整形外科接著進行精密血管與自由皮瓣重建手術,修復缺損的臉頰,不僅縮短20%手術時間,更成功重建了口腔功能。
陳孟延表示,云林地區是臺灣男性口腔癌發生率第三高地區,平均死亡年齡58歲,居癌癥死亡年齡最小,口腔癌患者通常是家庭經濟重要來源,保住性命并恢復術后日常生活機能是最重要的手術目標。
78歲老阿公是臺灣云林縣第一例以計算機輔助打印下顎骨,量身訂做顎骨外型,恢復口腔功能與外觀就像沒開過刀一樣,老阿公術后很滿意。
下一篇: PLC、DCS、FCS三大控
上一篇: 索爾維全系列Solef?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