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7-15 點擊率:61
在IC設計業,反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并非新鮮事物。但在知識產權保護觀念深入人心的今天,一家名為上海圣景微電子的公司卻高調從事商業化芯片反向工程工具開發和服務,欲為反向工程“正名”,這一舉動在國內IC設計行業也掀起不小的漣漪。
有鑒于此,電子工程專輯網站不久前組織了名為《反向工程--IC設計的推動者還是絆腳石?》的專題論壇,特別邀請上海圣景微電子公司總經理姚海平擔任嘉賓,與眾多網友就反向工程的問題展開討論。
弊端不小
無論是嘉賓還是網友,對反向工程的弊端均有清醒認識。這些弊端主要體現在:
1)無助提升正向設計水平。網友“路遙”極力反對芯片反向工程。他表示,反向工程會使得工程師的水平停留在““依葫蘆畫葫蘆”水平,無助正向設計水平提升。
2)無助搶占市場先機。網友“maymoon0313”指出,有些企業想通過反向工程立足市場,但通常原芯片已經上市較長時間,且又可不斷改進,并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如此一來,反向工程只會造成惡性循環,無法超越競爭對手。
此外,姚海平及一些網友也指出,反向工程也還涉及法律方面的隱憂,道德方面的質疑無法回避,同時,對優秀的設計人才而言,反向工程還會傷及他們的自尊。
正面意義
盡管反向工程弊端多多,但來自新加坡信息通訊科技研究所(I2R)的網友“Hanjie”表示:不能全盤否定反向工程,其好壞取決于設計師對待反向工程的態度,若能從中學到先進、巧妙的設計思路與結構并將其靈活應用于其它設計,還是有一定作用的。
嘉賓姚海平也表示:問題關鍵不在反向工程本身,而在于利用者有沒有獨立的設計能力。參與論壇討論的深圳集成電路設計創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斌也指出,不能將反向工程作為目的,但反向畢竟也是一種學習、研究和分析的手段。
事實上,就全球范圍而言,公開從事反向工程服務的已經有先例。來自RF Micro Devices公司的“Loneboat”網友指出,在北美,早就已經有公司公開提供反向工程服務,如Chipworks、Integrated Circuit Engineering(ICE)、Semiconductor Insights和Taeus等。姚海平也指出,國外許多大公司基本都會進行反向工程,但非常低調,并不把相關部門直接命名為“反向工程部”,而是將其置于知識產權分析、競爭產品分析、安全研究、失效分析、項目預研、模擬電路設計、版圖設計等部門之下。由此觀之,反向工程本身并不乏正面意義。
可行之道
這樣看來,反向工程有弊也有利。而圣景微電子公司的實例發現,通常只有20%的情況發現芯片采用了更新的技術路線或者有很大的創新,80%的情況仍是用的常規方案,只是在模塊方案搭配和電路細節等處有技巧。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工程師究竟如何取舍呢?許多網友認為,必須聯系中國實際來考慮。如“Loneboat”提到,總體而言,目前中國大多數設計團隊仍處在發展初期,他們可以通過反向工程,學習成熟的經過驗證的設計實例;一旦鞏固經驗,最終還是可以逐漸邁向創新之路,積累起自已的IP系列。而且他們即使從事反向工程失敗,也并不意味著通過正向工程可以取得成功。
姚海平也特別指出,中國IC設計公司在成本方面的優勢非國外知名公司可以比擬,一旦掌握了基本的設計方法學,并積累足夠的經驗,就有助于全球IC設計產業向中國轉移。在轉移大潮中,反向工程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且集成電路設計技術的進步在5年后可能由于接近工藝極限而有所放慢,那將給中國的設計公司帶來趕超機會。
當然,就反向工程本身而言,并非所有芯片都適宜。姚海平表示:定制電路易于進行反向工程,邏輯綜合電路就不適合;模擬和混合信號電路能從反向工程中得到更多信息(電路、版圖等各方面的技巧),提高較大;數字電路從反向工程中得到的裨益較少。
就工程師而言,姚海平建議:工程師要首學習具體的版圖形式,分析具體電路,和教科書進行比較;猜測、理解原芯片設計者的思想,體會芯片設計的思考要素;嘗試創新,建立自信——大膽嘗試一些創新,即使失敗,也可從中尋找解決問題的線索。
而從公司層面來說,要對反向工程進行最佳利用,就應在項目規劃階段,利用反向工程評估自己設計實力,幫助確立設計目標;在概要設計時,充分研究并討論參考芯片的設計;選擇設計架構時,參考反向工程的結果。具體電路模塊的自我設計完成后,可以和反向工程的電路模塊進行比較,幫助發現問題,確認自己的設計優勢。遇到技術難點時,也可嘗試在參考芯片的設計中尋找解決問題的線索。
如欲了解有關此次討論的詳細內容,敬請訪問。
作者:周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