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7-15 點擊率:46
相關鏈接:儀器狀態不穩引發“砒霜門”
經過近一個月的等待,“砒霜門”疑團在新年的第一周獲得答案。昨日,海南省工商局公布了最新調查結果,認為主要是技術原因致初檢失誤,并援引海南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驗檢疫技術中心的函,稱儀器老化、狀態不穩致檢測結果出現偏差,責成海口市工商局向廣大消費者和相關企業道歉。
結論公布后,輿論大嘩,有人質疑:“儀器老化致結果失真,那么以往的檢驗結果又如何相信?”還有人評論道:“可以怪罪程序,也可以怪罪機器,最終損害的卻還是政府部門的公信力。”
海口工商支付了8萬多元檢驗費
昨日下午,海南省工商局辦公室提供了一份《海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關于海口市工商局抽檢農夫山泉和統一企業飲料事件的調查情況通報》(以下簡稱《通報》)。
《通報》說,2009年10月16日、17日,海口市工商局先后在海口市家樂福南亞廣場店以及水產碼頭、靈山鎮、桂林洋大學城等地的批發市場、超市、商店,一共隨機抽取了包括農夫山泉、統一企業在內的35家企業生產的50組樣品。事實上,在初檢結果公布后,相關企業首先對抽樣樣品的來源進行了質疑,認為產品可能在流通環節被調包,或者不一定是本企業生產的產品。
有趣的是,《通報》披露海口工商局第一次找的檢驗單位并不是海南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驗檢疫技術中心。《通報》說,經抽樣后,海口市工商局聯系了長期合作單位海口市疾病防控中心,要求將樣品送到該中心檢驗。該中心在了解檢驗要求后,表示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務。海口市工商局便聯系了海南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驗檢疫技術中心。
《通報》還披露,2009年10月19日,根據海南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驗檢疫技術中心的要求,海口市工商局將樣品送到該中心,并當場辦理了委托檢驗手續,支付了8萬多元檢驗費。
檢測部門稱“當時儀器狀態不穩定”
2009年12月2日,海南省工商局成立了以黃成模局長為組長的調查組,對此事件進行了深入調查。此次調查采取詢問談話、外調取證和走訪企業等形式,前后持續21天。
《通報》說,雖然海口市工商局的抽樣檢驗行為和發布《消費警示》是依法依規進行的,但存在程序不當問題,一是海口市工商局在抽樣時沒有完全執行國家工商總局規定的工作流程,也沒有按規定要求檢驗機構將檢測結果通知標稱的食品生產者。企業要求復檢后,在與企業就復檢具體細節沒有達成一致意見的情況下,海口市工商局直接送檢,不符合程序要求。二是海口市工商局在沒有事先履行告知程序的情況下,在媒體上發布《消費警示》,公布錯誤的信息,從而給生產企業造成了不良影響。
調查分析,之所以出現上述問題,最主要的原因是初檢結果有誤。《通報》說,2010年1月4日,海南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驗檢疫技術中心給海南省工商局發函道歉:“由于我技術中心檢測技術上的問題,給海口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工作帶來了不利影響,對此,我們深表歉意!”
《通報》援引該函說,初檢結果有誤的主要原因:“一是用于總砷檢測的原子熒光分光光度計靈敏度下降。該儀器使用年限已近九年,經對初檢當天該儀器繪制的標準曲線進行分析,當時儀器狀態不穩定,尤其是標準曲線低點偏差大,對檢測結果造成了一定影響。二是樣品前處理中未嚴格按標準方法稱樣及定容。檢測人員為了縮短檢測時間,減少了樣品稱樣量,加大了試樣稀釋倍數,這在儀器狀態不穩定的情況下,更加大了檢測值出現偏差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