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4-26 點擊率:101
傳感器作為現代科技前沿技術,與計算機、通信并稱為現代信息技術的三大支柱。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醫療等領域,一切智能系統和設備都離不開傳感器。可以說,智能化場景下,傳感器逐漸成了支撐性基礎技術。
有研究表明,2019年,全球傳感器市場規模已經達到1521.1億美元(約合10646.2億元人民幣),增長率為9.2%,其中,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為2188.8億元人民幣,約占全球市場的20.56%,預計到2021年,該數值將提升至2951.8億元。
工控小編通過觀察國內36家傳感器上市公司的財報,發現普遍收益并不理想。縱觀國內外傳感器市場發展現狀,面對如此龐大體量和規模的傳感器市場,為何國內傳感器廠商賺不到錢呢?
內憂:體量大,利潤低

通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國內36家傳感器上市公司中,有6家企業營收超過百億元,5家企業營收在50-100億元范圍內,13家企業營收在10-50億元范圍,剩下12家企業營收均在10億元以下的個位數范圍內。
2019年營收top3企業依次是??低?、歌爾聲學、大華股份,分別為577億元、351億元、261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24億元、12.81億元、31.88億元,利潤率分別為21.49%、3.65%、12.21%。
乍看起來,國內傳感器上市企業整體表現良好,但是,仔細來看,企業凈利潤和利潤率情況卻并不理想。據上述表格統計,40%的企業利潤率低于5%,共有12家企業出現利潤下滑情況,利潤為負的企業有4家。
再來看看國外傳感器巨頭基恩士的營收情況,2019年,基恩士營收接近360億元,雖然總營收低于??低?,但是,利潤卻達到了180億元,利潤率超50%,且常年如此。
國內傳感器廠商利潤低、不掙錢,成為行業真實寫照。有業內專業人士分析稱,??低?、大華股份等國內走大型工程的領頭羊企業,雖然營收不少,但是跟傳感器沒有太大關系,其主營業務并非傳感器。
而真正聚焦傳感器業務發展的廠商,如國內以氣體傳感器起家的漢威科技,近幾年重點聚焦水務、環保等總包工程,傳感器事業板塊不過是這家上市公司的高科技之名而已,從體量而言,基本無足輕重。2019年,該公司營收18.19億元,凈利潤為-1.04,利潤率為-268.30%。
要說傳感器發展最為黯淡的領域,當屬工業自動化領域的工控與測量分支。上市14年之久的上海威爾泰儀表公司,專注于傳感與儀表領域,2019年,該公司財報顯示,營收0.89億元,凈利潤0.14億元,利潤率為-406.10%。
外患:競爭大,自主性低
傳感器市場容量不小,而國內頭部玩家卻很少。除了以供應蘋果各系列的聲學器件而出名的歌爾股份和瑞聲科技,在聲學傳感器領域占據上風,穩住地盤之外,如手機、汽車、工業控制、可穿戴、物聯網等領域,基本被國外品牌包攬。
據今年9月發布的《中國傳感器(技術和產業)發展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統計,汽車傳感器、高端化學類氣體傳感器、光線傳感器、環境檢測傳感器,對國外進口依賴度都在95%以上。
例如,在工業控制領域,尤其是儀器儀表傳感器,幾乎100%全進口。如重慶橫河川儀生產的歸諧振變送器用的是日本橫河傳感器,北京遠東羅斯蒙特生產的金屬電容變送器用的是美國羅斯蒙特的傳感器,類似這種情況的企業還有很多,這就意味著,中國傳感器市場的發展相當被動且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
此外,國內傳感器市場不僅紅海競爭激烈,且在工藝研發方面投入巨大,芯片無法實現自主,基本也依靠進口,進口率高達90%以上。近年來,相信大多數人對國內工業軟件受制于人的窘境感觸頗深,傳感器軟件設計也不例外,同樣也可以說是中國制造的軟肋。
這幾年在以手機為代表的消費電子市場和汽車電子領域應用十分廣泛的MEMS傳感器異常火爆,2019年,國內MEMS傳感器市場規模達到597.8億元,同比增長18.3%。雖然需求量大,但市場供給能力不足,MEMS領域市場集中度較高,以愛默生、西門子、博世、意法半導體、霍尼韋爾等為主的跨國公司占據60%以上市場份額,國內產品幾乎全靠進口,尤其是芯片的進口率達80%。
MEMS傳感器的設計,涉及到兩款非常專業的CAD軟件基本也依賴進口,一個是intelliSuite公司,另一家是ConventorWare公司,中國80%的傳感器企業都在使用。這兩家公司提供的設計軟件對于MEMS傳感器領域的重要性,類似于今年6月哈工大被斷供的Matlab軟件在科學計算機中的地位。
無法自主的傳感器市場處處卡脖子,在設計、制造、產業化、應用等技術方面與國外差距明顯。
被邊緣化的傳感器,如何崛起
近年來,國家對傳感器發展雖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 ,但是,作為信息技術三大支柱之一,并未從一開始就像計算機和通信那樣受到重視。
據藍皮書介紹,國內20余條MEMS工藝線,真正開工率不到20%;中低端產品低水平重復建設,高端產品不想花力氣解決,國外引進了之;國內傳感器沒有進入“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大工程”,沒有進入國民經濟主戰場。
同時,藍皮書還提示了我國傳感器市場發展存在的風險:關鍵核心技術未能突破,產業化難點未能解決,高端核心傳感器依賴進口;國內高檔傳感器的應用市場幾乎被國外壟斷;一些高端傳感器,國外對中國明確禁運。如2020年4月7日,美國商務部網站宣布將正式對中國實施新的出口限制政策,某些特種用途和特殊量程的傳感器,如航天航空、航海專用的高檔傳感器,國內基本不能生產。
那么,傳感器技術該如何在外資獨大的重圍中崛起,擺脫受制于人的困境,避免芯片斷供的危機事件再次上演?
一方面,產品技術是核心競爭力,而產品性能的提升關鍵在于產品設計和生產工藝的研發。國內傳感器市場呈現的是低端過剩,中高端被國外壟斷的市場格局,盡管我國傳感器涉足的研發領域跟國外相差無幾,但是,在高端核心制造工藝上還嚴重滯后于國外。因此,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創新,培養多個領域傳感器領軍人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
另一方面,傳感器當下正迎來另一發展窗口期,即物聯網。國內物聯網技術發展日趨成熟且應用場景十分廣泛,如智能手機、可穿戴、虛擬現實、視頻交互與安防監控、機器人、5G應用等,在工業領域,智能工廠建設和數字化升級同樣需要海量的智能設備,遠程監控和大數據應用都對數據采集和傳輸提出更高要求。那么,做好本土化、定制化服務,是國內傳感器廠商與國外競爭的關鍵優勢。
中國傳感器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全的過程,雖然全而不強,但是機遇很多,國產傳感器市場仍大有可為。歸根結底,技術和工藝的自主創新、人才的培養與引進、產業的聚集有序發展才是解決內憂外患的關鍵所在,國內傳感器想要走在國際前列,分割更大蛋糕,還有很多路要趕。